《 农民日报 》( 2018年01月11日 01 版)
“作为一个来自于农村、学了农学专业、并从事农业工作的中国青年,我时常在思考,未来中国的农业是什么样?我能为之做些什么?”
怀抱这样的使命感,香港六宝典资料大全的方玉到德国实习了3个月,“没想到在德国从事农业,可以如此高效、环保和快乐,也使我切身体会到我国农业现代化之多艰,需要有志之士为之奋斗。展望未来,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要与国家的农业共同发展。”
方玉参加的是中德青年农业实用人才能力建设项目,他是二期学员。自2015年启动,到2017年11月第三期学员完成答辩、安全回国,一共有36名像方玉一样怀揣农业梦想的年轻人,前往德国农业一线实习。
这一合作项目是在两国领导人关心下启动的。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德国,翻开了中德关系的新篇章。为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战略共识,2015年3月,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与德国农业部部长施密特签署《关于开展中德青年农业实用人才能力建设项目的意向书》,宣告项目启动。项目由中德两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负责组织管理,中国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和德国农业协会(DLG)具体实施。
全程关注该项目的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相关负责人总结道:“这是一个具有开创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对中国青年农业实用人才培养、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中德农业合作,都具有样本意义。”
那么,这到底是怎样一个项目?有着怎样的运作模式?实施效果如何?创新点何在?近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创新点一:
着眼于人才培养,精细化设计培训课程、个性化定制实习内容
未来中国,谁来从事农业?
青年,必将是骨干力量。青年兴则农业兴,青年强则农业强。
如何培养视野开阔、懂农知农善农的一线青年农业人才,为快速发展的我国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项目最初的设计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较高管理水平的青年农业实用人才,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量身定制。”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童玉娥介绍说,“这一理念贯穿在项目实施的每一个阶段。”
“过五关斩六将式的层层考核选拔,只是第一步。”德国农业协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张莉说,“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经过严格筛选面试后,我们会精细化设计培训课程、实习内容,并根据学员的工作领域、自身特点和意向,尽最大可能地为其匹配合适的实习单位,有数百家德国农业企业、农场是项目的实习支持单位。”
赴德前,对学员进行为期10天的行前集训。根据学员需要,科学设置学习内容,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包括农业机械化、畜牧、蔬菜、奶业、种业等主要课程;开展讲座,讲解德国文化常识、风土人情、农业英语、外交礼仪、外事活动注意事项等。
在德3个月中,前10天是理论加实践的集训。由德国专家集中授课,讲述德国和欧盟农机、养殖、种植等产业发展现状;安排学员走访德国农机企业、家庭农场、职业大学等,增加直观感受。
接着进入最核心的个人实习阶段。学员们被送到不同的农场、企业,并一对一地安排导师全程指导。
“因为重在人的培养,项目不仅关注学员的专业、学习,还同样关注每个人的生活、思想、跨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的成长。”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涉外培训处负责人说,这种重视体现在点点滴滴,比如,有位学员英语欠佳,但是热爱农业、素质很好,项目方经过激烈讨论后最终决定将她留下,这个学员实习期间刻苦好学,赢得各方赞赏,顺利通过了结业答辩;中心主任童玉娥亲自送一期学员赴德,中秋节给学员发慰问信,建立学员“中德青年之家”微信群随时交流谈心。
创新点二:
立足于农业实践,深入到德国农业一线、全方位接触生产实际
36位学员多数都在国内企业或农业系统最前沿工作,到德国后同样是深入农场、企业一线实习,干着最接地气的“农活儿”。这让学员们得以近距离感知德国农民、农业以及整个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去德国实习前,我以为,中国与国外农业的主要差距在机械规模上,实习后我感到更大的差距是在人。”一期学员王世一回忆起在德国的学习,很是感慨,“德国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生产单位,子女在农场长大,从小就熟知各种农机设备与农业知识,长大后再接受技术教育,就可以成为理论实践都非常出色的生产者。”
德国人的科学严谨、德国农业的高效环保都让学员们叹服。“德国人严谨认真,有计划性,会把工作时间表安排至少两周,细化到每个小时具体有什么工作。”“德国农业科研规划长远、贴近应用;德国农业企业不仅为用户提供产品,还为用户提供现代农业解决方案;德国农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种植、养殖和牲畜粪便的循环利用。”
而德国农业教育体系则是整个系统运转的基石。“在德国,农民持证上岗,首先要经过3年的农业职业技能学校的理论学习,然后再通过农业教育农场(农场主也是经过认证的有教育资质)的实习学习,最终通过联邦德国严格的考核,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民。”
创新点三:
致力于多重效应,注重学员成长追踪、搭建多层次合作平台
异国他乡的共同成长,让年轻人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期学员李树山说,“虽然实习已经过去两年,大家的昵称叫起来还是那么亲切,感情还是始终如初。项目方也会经常联系大家,组织活动,创造交流契机。”
从一期7名学员,到二期10名、三期19名,每期的人数增多了,项目运作越来越成熟有序,培训经验也愈加丰富。项目负责人介绍说:“并不是每期培训结束我们的工作就终止了,我们会继续跟踪学员的发展成长,并把项目当做纽带,将学员、学员所在单位以及德国实习单位连结起来,尽力搭建多层次的合作平台。学员之间、学员与项目方、与德国实习单位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学员们纷纷表示,德国实习归来,回头再看中国农业及自身实际工作,会有不一样的视角,同时发现对于个人、所在单位及更大层面的影响才刚刚显现。来自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的三期学员罗涛,实习中了解到德国沼气工程企业Greenenergy想与中国合作,回国后积极协调国内外相关企业开展国际合作。
此外,有的学员在力推自己所在学院与德方农机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引入德国职业教育标准、评价体系及建立实习制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有的学员从德国实习企业向国内所在果业合作社引进水肥一体化技术设施,为合作社节省了成本;还有的学员升了职,有的成立了公司,有的进入德国在华公司工作……
采访中,所有学员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一个想法:希望项目能够持续下去,能够培养更多有志于农业的青年人才。
0551-65316938
0551-65320226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大道98号